多維角色下的實干家本色——訪全聯旅游業商會會長吉小冬
發布日期:2021-04-29 信息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打印】 分享到:
"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民營企業不懈努力、艱苦奮斗,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成果。民營企業不易,上規模民營企業更不易。所以,我想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工作逐步下沉。一是要服務;二是要服務我們的會員;三是要服務好我們的會員。"
2021年4月9日,全聯旅游業商會第三次會員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暨三屆六次理事會議召開。全聯旅游業商會副會長、大理漾濞蒼山石門關旅游開發集團董事長吉小冬,正式當選全聯旅游業商會會長并發表當選感言。其實,這并非吉小冬剛剛上任,擬任會長人選的批文在2020年1月15日就已正式下發了。沒有想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世界的節奏。因此,去年一年來,吉小冬作為擬任會長,已經實際負責商會的具體工作,且面臨的是突發疫情給商會工作帶來的巨大挑戰。
作為會長的吉小冬
眾所周知,疫情沖擊之下,所有產業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旅游業尤其深受重創。吉小冬率領商會工作團隊在2020年不停奔走、調研,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以及商會組織建設、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商會于2020年1月31日就向國家文旅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主要闡述了疫情對行業的影響,目的是希望國家文旅部出臺相關政策,對旅游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其中,呼吁金融機構幫助企業、短期內補充企業的流動資金,解決企業發工資難等問題,是吉小冬重點關注的部分。他說:"行業商會要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發揮行業的力量,把行業存在的問題、趨勢方向、調研資料,積極地通過全國工商聯傳達到國家層面,國家在出臺法規政策時,就更能夠幫助行業的發展。"從目前國家已經出臺的政策來看,很多都已經得到了落實,極大鼓舞了文旅企業的信心。
除了呼吁政策幫助,商會還聯合抖音為中小文旅企業做免費的培訓課程,課程包括專家解讀文旅發展趨勢,短視頻的拍攝、制作、傳播等。通過線上培訓,讓從業者了解自媒體宣傳推廣渠道,提高經營效率。這一活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關注與歡迎。"我們都很感動,面對廣大企業的強烈需求,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幫助他們在疫情中活下來,找到新的營銷出路,這說明我們還是比較超前的。"
回顧過往,2002年全聯旅游業商會正式成立,2003年吉小冬便加入了商會,可以說他與商會攜手并肩走過了18年。綜合這些年來的工作體悟,吉小冬堅定地說:"從商會發展的角度而言,我認為全聯旅游業商會的重要職責有兩項:其一就是要為會員企業多做事情,服務好會員企業;其二,要為行業樹立形象,旅游行業要通過國際交往、國際合作樹立中國形象,贏得世界的話語權。"
"2021年,商會將貫徹落實好全國兩會精神,繼續以和平、綠色理念開展各項工作,把滿足國內旅游需求和旅游產品創新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服務國家產業政策、服務產業高質量和健康發展、服務引導會員企業轉型升級為主要任務,提升服務能力,關注、關心、關切會員企業,打造品牌項目。"吉小冬說。
作為企業家的吉小冬
去年以來,我國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就旅游行業而言,各地旅游部門、企業、景區已經重啟旅游全面復蘇計劃。重啟帶來行業復蘇、產業趨暖,然而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也給許多文旅企業帶來很多焦慮,后疫情時代文旅企業如何發展,如何應對市場和環境變化,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為此,吉小冬表示,對民營旅游業而言,現在政策很好,發展方向也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問題。全國工商聯下屬的各個商會引導民營企業要認認真真,站在國家、老百姓和自身企業的角度去全方位思考問題,帶領民營企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
談及文旅產業的現狀,吉小冬說:"中國的文旅產業潛力還是很大的,但是總體而言,民營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市場對民營企業的關注也不夠,金融行業的支持也不夠……方方面面的因素使得民營文旅行業發展緩慢。廣大的民營文旅企業,大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那么怎么才能快速發展起來?要有積極的引導,要有政策的支持。商會就是要幫助他們進一步成長起來,為國家作更多的貢獻。"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文旅行業,同樣面臨著轉型階段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問題。
吉小冬提出,從文旅行業看高質量發展,還是要從拉動內需的角度,核心就是把文旅行業的產品做好。品質的提升是最基本的,產品做好了,實際也是把消費做出來了。他說,就全世界而言,旅游行業創造的GDP大概平均在11%。文旅消費是可持續消費,是人們生活中剛性需求的一部分。如果不做好的話,消費就上不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旅游產品的品質要求也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我們光知道它的重要性還不行,還需要行業的每個人都把客戶的需求做好。我們做好旅游產品,也是為廣大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在消費中可以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我覺得這是文旅行業需要堅持的。"吉小冬說,"此外,高質量發展也包括行業的人才發展。我們要把行業中可供借鑒的方法總結出來,多舉辦一些培訓學習,幫助弱小企業盡快成長起來。"
無論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還是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旅游扶貧、發展鄉村旅游業,都是重要抓手。近年來,鄉村旅游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諸如"同質化""產業聯動不足""缺乏發展后勁"等實質性瓶頸問題,面臨著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挑戰。
對此,吉小冬表示,鄉村振興,首先要靠產業拉動。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把每一個鄉村的準確定位和不同特色做出來,而不能簡單地全部做成"農家樂",要看到"農家樂"也會帶來環保上的問題。"小而精地結合當地的市場和經濟發育規模做出小片區的項目,我認為是較好的振興內容。"
"其次,還要從精神、文化、文明層面振興。原住民是本土文化的載體,和原住民一起帶動社區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而不是只滿足于個人的小調調,做個人的小生意,要考慮整體的發展。要出臺好的政策,并正確引導,與經濟利益掛鉤,找好結合點。我們商會在西部做文旅20年,真正感受到要想做好項目,就要讓老百姓賺到錢,要讓老百姓的生活好起來。"吉小冬說,"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階段,國家提倡'萬企幫萬村',現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期,我們要'萬企興萬村',廣大的民營企業需要真正用心去做點事情,才能真正地助力振興鄉村。"
吉小冬以辦好企業來落地他的想法。他創辦的大理漾濞蒼山石門關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在石門關景區開發建設中,秉持"節能、環保、低碳、綠色、精品"的理念,邀請世界級景觀設計大師小林治人為景區做設計規劃,力求達到生態環保的極致呈現。"日本管這項專業技術叫生態應用工程學,就是在開發前一定要做生物資源的普查。每個地方都有其地域特色的多樣性,在項目開展前就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對實施保護性開發而言是有戰略高度的。只有這樣,項目才能做得綠色環保。"吉小冬說。
通過開展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邀請中科院等權威機構參與,蒼山石門關項目在開發過程中發現了《蒼山植物志》里沒有的14個植物新種。此外,蒼山石門關景區還設置了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遺產體驗區,讓游客可以認識并體驗到少數民族燦爛獨特的非遺文化。
吉小冬的專注與執著,還體現在他的企業對農村建設的幫扶上。2015年開始,大理漾濞縣光明村引入旅游開發企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在吉小冬的企業運營下,光明村建成云上四季花海、草坪咖啡館等項目景點,發展了多樣化的特色民宿、"農家樂",帶動本地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并實現增收。經地方推薦和專家審核,光明村通過了"特色優勢明顯、服務設施完善、鄉風民俗良好、品牌效應明顯"四個方面的考評,入選了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公示名單。
作為跨界人的吉小冬
吉小冬生于1959年,祖籍湖南。他曾先后當過大學老師、從事過圖書出版和電訊行業。1997年,他辭去職務來到云南,先后投資建設麗江牦牛坪旅游索道、大理蒼山感通旅游索道等項目,創辦了大理蒼山感通旅游索道投資有限公司。后來又投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石門關的保護性開發項目,成立大理漾濞蒼山石門關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此外,他還是中國旅游文化發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如今又由副轉正,出任了全聯旅游業商會會長。
經歷成就了吉小冬這個典型的"跨界人"。然而,無論他身歷多少角色,卻最終都落腳在"文化"二字上:他做教師和出版人,是在履行著傳播文化的責任;他做企業家,是將風景與文化、旅行與文化結合;他做商會會長,更是參與倡導并力行了"旅游就是和平"這一理念,做著通過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和平的工作。
面對自己職業生涯的選擇,吉小冬說:"人一生就這么幾十年,閱歷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人生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在于一生能真正做喜歡的事。為快樂而去工作、生活。別人給你的定位并不重要,關鍵是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正喜歡。要為熱愛的事付出,做企業也是一樣的。"
確實如此,投身旅游業30余年,吉小冬應該是最早一批參與我國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設者和見證者。論及熱愛,吉小冬對他的職業選擇有著深刻的思考。"換行當也是根據市場、形勢的發展。文旅行業可以做得很長久,一方面,文旅有文化的積淀;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旅將成為國民生活的必需品。"他說,"文旅開發非常有意思。當前綠色生態越來越被重視,我們也希望在企業發展中把自己的項目做成保護性開發的典范,這要求做企業的人首先要懂什么叫好生態。"
在大理做旅游20余年,吉小冬可以說已經是個地道的"大理人",談及大理的發展,吉小冬更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娓娓道來:"大理是我們國家氣候條件、歷史文化條件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大理是中國的大理,也是世界的大理。需要很多扎扎實實、實實在在,而不光是會說的人去發展它?,F在大理有很多文化人去定居,還有一些人做民宿,這很好,但要形成產業,要靠產業振興。"他說,"真正能拉動一個地方發展的,還是產業。大理不缺文化,也不缺文人,缺的是實干家。我們應當把先進的理念和好項目引進去,做出一流的產業來,大理一定會發展得更好。"